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正文

“互联网+”下的地震预警:推送3亿网民仅需60秒

发布时间:2017-04-21 16:53:2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11月30日,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今日头条联合承办的互联网+地震论坛在北京举行。
  信息如何跑赢地震波?——从速报到手机推送目前仅需60
 
 论坛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移动资讯平台今日头条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中国地震台网将致力于缩短地震发生后紧急信息的产出时间,今日头条则将努力缩短将该信息推送至受地震影响区域用户手机上的时间。
  据了解,地震预警在破坏性地震波在到达预警目标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灾难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给出警报的技术。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
  早在今年3月,双方就已完成了技术对接。中国地震台网一旦监测到地震,自动触发和实时处理系统会自动分析,生成地震速报参数,随后,由今日头条的精准推送引擎在第一时间推送给受地震影响地区的民众。从接到中国地震台网的速报数据,到3亿今日头条用户接收到今日头条的紧急信息推送,这个过程目前是60秒左右。在未来,今日头条的目标是让这个过程缩短到接近0秒。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蒋海昆介绍,中国地震台网近些年持续发展,地震监测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从汶川地震14分钟对外发布地震参数,到雅安地震的55秒钟发布,进步是明显的。
  地震预警有其局限性,大地震的震中是损失非常严重的,震中区域反而是地震预警系统所不能预警的区域。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山有表示,地震预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环节共同参与才能发挥社会减灾实效。有了地震预警,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地震灾害。因此,地震紧急信息服务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特别是各大互联网企业。
  今日头条总编辑夏勇表示,地震信息的推送如果在快速及时上做到极致,可以为处在地震影响区域的公众赢得黄金的避险时间。地震预警、防灾减灾,这就是在技术+权威透明的信息之后带来的一种全新可能,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到更多的领域里。夏勇说。
  当我们谈地震时,大家最关心什么?——报告称西藏用户最关注地震资讯
  据悉,根据今日头条基于3.3亿用户规模、通过挖掘用户阅读行为得出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地震相关资讯在今日头条上的阅读量超过9亿,是用户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用户地区分布上,最关注地震相关资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西藏,紧随其后的是云南、新疆和四川。
  地震发生后,人们最关注的10个话题依次是:捐款、余震、灾后重建、瘟疫、伤亡情况、通讯中断、建筑质量、房屋抗震、地震预警和医学救援。
  在日常防震减灾的问题上,最受关注的措施是地震监测,阅读量超过300万。其次是应急避难场所,阅读量约为105万。
  地震信息服务还有哪些新动向?——中国地震速报机器人即将上岗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透露,中国地震速报机器人即将上岗,为各方提供更为详细的基础背景数据。
  潘怀文说,除了目前自动速报的内容(基本地震速报参数和震中地图)以外,中国地震机器人自动编写的信息将更加丰富。今后,地震速报机器人的速报内容还将进一步被拓展。
  此外,最新的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确定中国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俞言祥介绍称,中国地震多发且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差别很大,所以抗震设防标准也要因地而异。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主要依据正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据悉,地震大数据应用在逐步产生社会效益,地震热力图就是其中的创新尝试之一。相比传统的户籍人口统计,互联网人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真实分布将有助于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基于互联网人口实时绘制的地震热力图将是今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数据。